我去看了電影「最遙遠的距離」,一如以往,和看其他國家─包括大陸─的電影相反,我沒帶著廣告打得火熱的主題曲-梁靜茹的「崇拜」就進戲院了。不是我不尊重台灣電影,只是一次又一次的經驗讓我發現,大多數的台灣電影都做不到,讓所謂的「電影主題曲」和電影本身有所連結的程度,也就是在電影落幕的當下,你會想要馬上找到那首主題曲,好再一次感染剛剛在電影中所得到的感動。相信看完「最遙遠的距離」的觀眾都會有同感,無論這部片是好是壞,主題曲都和電影劇情本身扯不上任何關係,完全只是因為和歌手發片的檔期相近,於是來個聯合宣傳。
以「最遙遠的距離」來說,電影公司和唱片公司的策略成功了。一進戲院,人數是以往我看國片時的數倍。還記得看足以排上我心目中十大爛片的國片「愛上陌生人」時,整間戲院只有我一個人;而等級稍微高一些,不過故事張力太小也太俗套的「指尖的重量」時,也只有兩三個人而已。相較起來,在一個極冷門的時間還能坐滿將近七成觀眾的「最遙遠的距離」,已經算是很有面子的了。
只不過,我相信有不少觀眾是衝著梁靜茹那首歌聲如泣如訴,歌詞深刻淒美的「崇拜」才去看的。因為「最遙遠的距離」其實是一部所有感情都是以極內斂極暗喻的方式去表現的電影,和歌曲「崇拜」中那種「因為心痛至深,是決定放手」的意境截然不同,於是中途便有不少人離席,或者是明顯表現著「怎麼還不結束」地啃著爆米花。當然,我肯定電影中有些鏡頭真的很不錯,而且倘若能捕捉到劇情中那不容易被發現的情感時,還是能因此露出略有同感的淺笑,但是就一部好電影來說,「最遙遠的距離」還是沒能跳脫出台灣電影那種導演覺得自己說了很多,只是觀眾不具水準去理解罷了的框架,這是我覺得很可惜的地方,畢竟台灣是一個有這麼多動人故事的地方,我們卻沒辦法用更多人能理解的方式去說那些故事,甚至連主題曲都能隨便選擇。
「最遙遠的距離」和「崇拜」,所幸我一直到最後都沒有把它們連結起來。
- Nov 16 Fri 2007 05:40
『The Distant Course & J'adore』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